Q. 政大科管所跟一般企研所、商研所的差異?

吳豐祥 教授

  企研所教學著重傳統五管,也就是行銷管理、生產製造管理、策略規劃等沒有針對特定產業的管理課程。而政大科管所的課程規劃聚焦在需要創意創新與知識密集的產業,例如高科技產業、逐漸被重視的生技產業與正發芽茁壯的文創產業。這類產業的共通特性是產品生命週期短,例如資訊電子產品的壽命往往不到一年,隨即因為失去市場而必須停止生產。因此,產品上需要不斷的進行研發與創新。政大科管所因應這類的產業型態,將課程重心放在一般企研所較不重視的研發創新管理及智慧財產權。相較於企研所的管理知識主要應用於穩定成熟的產業,政大科管所要訓練的是能管理變動性及不確定性的人才,才有能力管理快速成長、變動大但發展潛力大的高科技產業。

溫肇東 教授
  管理領域的研究所基本上都注重討論,分析的個案也大同小異。因此重點不在內容,而是這兩年同學在怎樣的情境下,透過怎樣的途徑進行學習。同學可以思考看看,一樣名稱的課程在台北、在新竹,或是在紐約上課,會有什麼差別呢?政大科管所安排很多活動,讓同學自己去領導組織與團隊合作,從實作中學習經驗,這是「軟實力」的不同。而同學在政大科管所的兩年學習期間是一段生命轉變歷程 。因此,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這兩年有身心靈上的蛻變。

Q. 現在產業的趨勢為何? 在這樣的趨勢下,選擇政大科管所的優勢?

吳豐祥 教授

  用微笑曲線模型來講,OEM以台灣為基地已不再擁有成本優勢,導致廠商紛紛外移至開發中國家,而微笑曲線的兩個嘴角-專利技術(研發創新)及品牌服務(行銷),兩者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彼此影響,因此要兩者兼具才行。
  「創新」有三個部分:產品創新、流程製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一般企研所對於創新領域著墨不多,然而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科技創新,因為創新就是未來的核心技術優勢。在這樣的產業趨勢下,科管所的優勢顯而易見。
  另外,科管所有很多活動,訓練同學面臨問題時能夠進行理解與分析,並利用跨領域整合的模式來解決問題。這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因為創新不一定是全新的概念,大多來自於不同領域的整合。現今產業界常有不同領域的專業彼此溝通整合的機會,政大科管所學生此時就可以發揮這兩年的訓練成果。除此之外,「做中學」的過程中,學生與產業的互動會相當密切,進而對產業生態有更深的體認,對政大科管所的學生來說也是很大的優勢。

溫肇東 教授

  目前的產業情勢,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熟,市占率到達飽和。所以我們要另外尋找能再繁榮十年以上的前瞻性產業,觀察下一波的產業發展趨勢在哪裡。
  舉英國為例,英國本身沒有製造業,沒有家電業。而興盛的產業為金融業、文創產業以及大型企業營運系統的顧問。這些都是「軟實力」,是看不見的實力。未來產業的商機與潛力都在這些看不見的地方,其擁有的高附加價值是製造業難以比擬的。
    將焦點轉到台灣,台灣在代工製造領域會如此蓬勃的原因在於西方國家的製造業大量外包給我們。然而,目前技術落後我們的國家已經逐漸追趕上來,成為可怕的競爭者。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反問自己,國家產業要不要從代工製造進行提昇?是否還以能接到iPod的訂單就志得意滿?還是要像宏達電一樣,成為google設計手機時非合作不可的對象?我們要作市場前端的夥伴,而不僅是代工製造。
    現今的學生應該放大格局來思考,例如想想自己40歲時會在什麼產業裡工作。讀研究所不只是為了兩年後比較好就業,在學習過程更要培養廣闊的視野,觀察掌握未來的產業趨勢,如此更能清楚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身在產業裡,我們不是去了解遊戲規則,是要寫出規則。所以重要的是老師的思考想法夠不夠前瞻?教學方式夠不夠前瞻?現今許多管理課程都面臨一個共通問題,就是上課討論的個案分析中,研究公司對象都接連倒閉。老師如果沒做研究,沒有及時更新教材,如何教育學生面對變動的產業環境?政大科管所每個老師都積極投入研究,教學個案不斷更新。課程大綱、教科書內容也隨著產業趨勢變動進行調整。同學在政大科管所就讀的兩年就要打好基礎,思維框架不同,追求目標就不同,甚至能看得比業界更遠。在台灣每年出產將近兩萬個MBA人才的情形下,同學應該思考,是要成為和大家一樣的人呢?還是要成為政大科管所25個裡面的1個。

Q. 名為「科技管理所」為什麼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吳豐祥 教授

  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正在興起的產業,創意創新是文創產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符合所上聚焦的產業類型。而所上有針對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內容產業開設藝術經營管理學程,提供有興趣、有能力的同學一個訓練的機會。

Q. 期待學生有怎麼樣的特質?面試時從哪裡判斷學生的特質?

溫肇東 教授

  準備口試並不容易,因此,真誠地呈現自我是很重要的。我們會挑有熱情的學生,看是否曾經對某些事物投注相當的心力,不論是運動、音樂或是社團活動。這份熱情是對於喜歡的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習,並非只是一味跟著潮流做些點到為止的嘗試。當然,在課業上,同學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專注與表現。

吳豐祥 教授

  最重要的當然是創新的特質,建議同學大家可以參加多元的活動,讓不同領域的想法與知識刺激思考,引發創新的思維。除了創新之外,也重視同學是否具備團體合作、溝通協調、整合分析等能力。
  進行面試時,除了觀察同學的個性特質,同學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也很重要。真的很想投身科技業或創新產業的同學,如果可以清楚展現自己對於產業的熱情,我們也會盡量給予機會。

Mr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